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点击数:920 | 发布时间:2025-06-13 | 来源:www.zxvifr.com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2589(2014)15-0170-02

    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之前的教育情况是“学在官府”,学校由政府创办,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入学念书。孔子摒弃这一传统,不分贵贱等级广收学生,使得很多士民阶层同样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出现“学在庶民”的现象。大家每一个人既是受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是施教主体,怎么样把握教学规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健全自己培育别人,孔子的教育观自然会给大家很多有益的启示。

    1、孔子的教育目的

    1.培养君子

    孔子觉得教育的目的第一是培育仁德健全自我成为君子。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爱好追求的不是饱食终日而是对事机敏、出言小心、依道而行,这样才算是真的的喜好学习。君子拥有完满德行,为人做事有礼有节、中庸不偏。因此,教育的第一需要学生塑身养性、“约之以礼”、培育仁德。培育仁德才能广施仁德。通过教育使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成为斯斯文文的君子,那样构筑和谐大同的理想社会才有主体基础。

    2.出仕为政

    子曰:“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成之后应该入仕为官治国安邦。樊迟请学稼篇,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需要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孔子与樊迟的对话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上位的统治者。孔子的学生中从政者不在少数,他本人也升任过鲁国的司空和大司寇并代理过宰相之职。正如钱逊先生所言:“这个道,就是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为了行道,他倡导为政以德,并努力于教育。为政是行道,教育也是行道。这样构成了道德、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孔子培育君子是为了为统治阶级输送治国人才,对普通老百姓的道德教化是为使其“易使”更容易被统治。“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如此,经过教育后的社会各等级之间达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别尊卑有等的局面。

    2、老师标准

    1.学无长师

    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一直有限的,每一个人也都有我们的优势和弊端,所以从教育主体上讲其他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大家要擅长发现其他人身上的长处做到“不耻下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健全自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句大伙耳熟能详的名句正是体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态度。

    2.教学相长

    事实上,教学相长是“学无长师”的引申,只不过对象明确为老师与学生之间。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学生,但他对老师的看法没不认可不顺从的,对此孔子对他“亦步亦趋”的学习技巧提出批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意为“颜回啊,这不是在帮助我啊。对我所说的话没不同意的。”说明孔子并不赏析“灌输式”的教育,学生没主见没考虑,只不过被动的全盘同意老师的看法。同时也表现了儒家博大的胸怀,擅长检讨且勇于改过的求道精神。

    3、教育对象

    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里,孔子大胆提出“有教无类”的光辉命题。孔子有弟子三千,大多出身贫寒,但孔子并没将他们拒之门外,而是同等看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须给我一点薄利,东西不在多寡重在一种礼的精神,我就没不收为徒弟悉心教会的!孔子的学生的确是来自每个阶层甚至每个行业。有贵族子弟南宫适,有贱民子张,山野之人子路,还有商人子贡,甚至有身在“缧绁之中”的公冶长。

    4、教育内容

    1.书本常识

    孔子用的教程主要有六种:《诗经》、《尚书》、《仪礼》、《周易》、《乐经》、《春秋》。涵盖了诗歌、历史、礼仪、测算等各方面的常识。孔子觉得“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作用与功效,而应该通晓多方面的常识然后融会贯通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所以孔子教授的书本常识也是丰富多彩的,下面分别简述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期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诗而达到举止优雅思想端正的成效。《论语?阳货中》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觉得《诗经》可以抒发志情感和志向,可以察看自然和社会现象,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刺抱怨不平之事。近可以帮助侍奉爸爸妈妈,远可以帮助侍奉君主,就连不容易见到的鸟兽草木的名字也可以学到。

    《尚书》是一本多题材文献汇编,被觉得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史书。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举《尚书》内容向弟子们讲述孝悌与为政的关系,孝于爸爸妈妈友于兄弟,即便不做官,也算是为政了,又何必肯定出仕才算是为政呢。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医生的礼仪为主。孔子口中的礼主如果指调整社会等级秩序的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仪节。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孔子以复兴周礼为己任,礼有哪些用途就是引导和规范大家的平时行为,实质日常表目前很多方面的活动都要依礼而行,因而学习礼仪是必学的课程。

    《周易》本是部测算之书,但里面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孔子晚年爱好读易,也颇有技巧。孔子教会学生说:“五十读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周易中有很多的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与孔子的执两用中、中庸不偏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乐经》也是六经之一,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趣净化人的心灵,可以使民风淳朴,化民育德于无形中。孔子本人就常常抚琴而歌,陶醉在音乐的美妙韵律中。《论语?述而》有“子在齐闻《韶》,3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讲授《乐经》等于今天学校里开设的音乐课,也是美育课的一种。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此书乃孔子所著,古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不管它是不是为孔子所作,《春秋》作为鲁国的史书,其用途早已超出史书范围,用词遣句“字字针砭”形成独特的文风,后世称为春秋笔法。此书也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常用课本之一。

    2.社会实践常识和道德修养常识

    社会实践方面,孔子需要学生拥有六种基本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书前有论及不再重复。数,是算数之学。射指射箭技术,等于今天的体育项目的一种。在古时候,无论打仗还是打猎都需要高超的射箭技术。孔子还觉得看重射礼可以培育君子之风,“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御,指开车技术。古时候的作战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因此驾驭技术的高低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论语?述而》说“予以四教:文、行、忠、信。”体现孔子的德育思想,即对道德修养的看重。光有了书本常识和实践常识还不够,这类只不过成为君子型人格的基础条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道德教化比严刑峻法要有效的多,影响也更深远,它使大家自觉遵守礼仪规范道德需要,化他律为自律。防止了“苛政猛于虎”民怨四起的局面,也能够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5、教育办法

    1.因地制宜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出类拔萃者有72人。面对海量性格迥异、各有所长的学生,孔子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教育办法。《论语?雍也》中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语上也’。”学生中有机敏者就有迟钝者,若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与进度,教育成效一定不尽人意。《论语》中常常看到对于学生们问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回答。譬如何为仁、何为礼如何才算是君子等等孔子有很多方面的论述,究其缘由就是教育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其实都是这一问题的答案。因而后世再解析这类回答时也要全方位剖析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孔子对某方面问题的全方位思想。

    2.学思结合

    《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广为流传。深刻剖析了学与思的关系,既要看重学也要看重思,两者结合才能学有所成。光学习而不擅长考虑就会只虚浮于表面文字而不理解其意,就会产生迷茫。光整日思索而不踏实念书,就会陷于空想一无所获。孔子在教学中常常同弟子们讨论问题启发他们多考虑,如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虽然得到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没高下之分只有志向的不同,说明弟子们在孔子的教育下都擅长考虑各有所见。

    3.启发式教育

    老师教授的常识是有限的,怎么样让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的习惯,孔子明确提出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为在学生努力思索急于解决而又不能要点没办法弄清时再引导他开启思路。在学生对问题有所见解但又思想不够成熟不可以准确用语言表达时再引导他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言辞表达出来。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3、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革新精神。

    总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家应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挖掘宝贵的教育理念,探寻常见存在的教学规律,提升教学效率,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可行的道路。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